中国拉动内需靠什么?
我来讲个故事,这个事真的让我觉得挺震惊的 有个哥们儿是做房产中介的,通过一些手段(这里就不说了)赚了不少钱,然后他就把这些房子都租下来!对,他买了十几个楼盘的二手房,全部租下!准备开酒店 用他的话说就是 “每个月花近百万,一年就一千多万的房租,这些钱都是我上班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啊” 我问他你哪来这么多钱的?他说他就一个方法,“磨” 刚开始别人不愿意和他合作,他就每天去人家公司坐一下,一坐就是一整天,跟客服唠嗑,谈理想,论未来.....反正就把人整崩溃了 最后还真让他整成功了,不过代价就是他得给人家干半年到一年的活 当然最后这哥们儿也是赚大了,不仅免去了上百万租金,就连装修费都省了下来,因为很多房间里的装修都是房东给的,二手的有些甚至有点破旧。
我说你这生意怎么会这么顺利呢?这得多赚的啊! 他笑着说:我也没想那么多,我就是觉得他们装修的不错,我想住这样的屋子,然后我就花了点钱,让他们帮我造新房,反正旧房他们也有,也不用花钱,多好! 听他这么说,我算是明白了,原来他是把买房当作了自己的家,而别人辛辛苦苦造的房却是他的“租房” 所以拉动内需,其实就很简单,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不容易,但是要是让老百姓感觉这是他自己挣的钱,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中国拉动内需靠工资增长、靠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里,投资和出口的高增长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一国的经济增长是由最终需求拉动的,最终需求是由私人消费、政府消费以及投资需求和出口构成的。在这30年里,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下降,政府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私人消费的增长,而投资增长和出口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
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当一国经济发展进入成熟期时,私人消费将逐步成为该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如美国在1929年-2007年期间私人消费对其经济的年均贡献率就高达77.5%。中国的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在1985年跌到最低点之后,在之后的20多年里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仍然处在不断下降的趋势之中。即使与其它东亚高储蓄率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也是最低的。这种局面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背离的,同时也是不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的。私人消费长期偏低将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因此,刺激消费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私人消费需求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可支配收入由三部分构成:政府转移支付、居民的私人财产性收入和劳动收入。从政府转移支付来看,中国当前的社会福利体系还不健全,政府的转移性支付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太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如2007年中国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性开支仅占财政支出的1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从私人财产性收入来看,发达国家私人财产性收入占人们可支配收入的10%-20%,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为2%左右。尽管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做大中等收入群体,要研究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逐步完善有利于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的收入分配格局。但就目前来看,这两个方面仍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制度性障碍。
从劳动收入来看,一方面,由于受户籍制度的约束,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难以在城市定居,他们的家人和子女不能与之同往,这样,他们不得不把相当部分的积蓄寄回农村老家去消费,而不能在城市去消费。这一状况,不仅抑制了农民在劳动力输出地的消费,也抑制了他们到城市打工消费,这就抑制了农民工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偏低。从当前政府转移支付、财产性收入难以给人们带来较大幅度的增长来看,从长期看,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他们的劳动收入。目前提高城镇居民劳动收入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并逐步在户籍改革到位的基础上,让他们能够在城市务工和定居,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拉动整个社会的消费,也拉动整个经济的长期增长。而且,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有利于建立消费型社会,与扩大内需的增长方式相吻合,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抓手。相反,如果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劳动收入难以大幅度增长,劳动者收入难以大幅度增长,就难以形成消费型社会,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使中国经济最终过渡到依靠消费拉动的增长上来,政府除了要加大对社会福利性支出外,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提高城镇居民的劳动报酬。对于前者,政府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思路已经非常明确,即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对于后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改革思路,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