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不分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十二生肖作为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之一,是历法中的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它们分别是: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当人们用这些形象化的代表记录时间时,发现只用十一种动物来代表一年12个月的时间还不够,于是,“子鼠”前面加上了一个象征性的“甲”,变成了“甲子”;“乙丑”中加入了两个符号“乙”和“丑”,表示农历二月;同理在“丙寅”中加入了“丙”和“寅”,表示农历三月……就这样依次推下去,直到“癸亥”。
而到了阳历1月30日至2月7日期间,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三十至正月初六,按照干支纪年法恰好是“壬寅”这周,因此人们通常将这一天成为春节或者立春,并沿用至今。 而你所说的“肖鼠”“肖虎”等说法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原因也很简单,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记录时间的方法并非一直沿用到现在,而是出现断层了。
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而在东汉儒学家郑玄注《礼记·月令》时又引用了西汉经学家孔安国的话:“寅,岁始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寅”是一个干支的起始,而非终结。
后来这种用以记录时间的办法逐渐演变,形成了现今通用的公历,而这种以“公元”为单位的纪年法没有加入月份和日期,导致每个年份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都变成“元旦”,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就让原本就与公历差距不多的农历更显得和公历接近,加之建国后实施的春秋两季放假制度使得农历新年比公历新年提前了许多,于是人们用“春节”代替“立春”,用“腊月”替代“十二月”,并用各种习俗活动将这一份“辞旧迎新”的感情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