珩五行里面是水吗?
“珩”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古代佩戴的玉器名”;《新华字典》解释为“古代玉器名,形状像磬而较小,一般有一孔并有两行斜纹”。这两本辞书均未把“珩”的字形剖析为“禾”和“声”两个字,但都明确说明了“珩”字的本义即指代玉器名。 进一步检索,可以发现,在古文字文献中,“珩”字的形体演变与其本义一脉相承,都是指向玉器。如西周早期簋(guǐ)器盖上的金文“盉”(hé)字,到秦国李斯手笔的小篆(繁体字“龢”)、东汉东汉许慎创作的《说文解字》中的古文“龢”字,字形均作“龢”,且许慎解释此字本义亦为“禾器也”,说明至迟在汉代,“禾”已经作为“龢”的偏旁了。再之后,字形变为“咊”,到明代方以智著《尔雅·释器》引《礼器》作“和笙”,清代段玉裁注云“今则又省作‘何’矣”,说明“禾”已经彻底代替“龢”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个“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有了发现——在古文字文献中,“禾”字大多写作“未”,并且都有稻米的含义。比如,《说文解字》卷七曰:“禾,嘉谷也。象禾穗之形。”又卷五曰:“未,本谓粟未熟,从木,下似有禾在土中。”还卷十四曰:“茉,末也。从艹,莫声。一曰末本谓之茉。”“黍,稷米也。象禾谷之形。”由此可知,“禾”在古代就是指稻米或小米。
那再回到“珩”字,根据古人“借字”的习惯,“禾”假借为“何”,显然是指器物中的谷物。《论语·微子》篇记孔伋言及宋国“衡门之下,可以居无何焉”,其中的“何”字就是“禾”字。用“禾”来表示器皿里的粮食,再形象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