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是什么意思?
三界五行是道教对中国宇宙构成的总看法。三界是指不同的时空观念下,对宇宙中天地结构的认识:即在时间维度上,由过去、现在、未来三段时空构成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在空间维度上,由下、中、上三层世界构成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指构成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它们有着永无休止的相生与相克运动。
“三界”来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作为佛教理论基础的“三界”,随着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由天竺优填王太子摄摩腾、法兰等译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组成部分。佛教讲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人及六道众生生活世界;色界、无色界是四空天的清净世界。
道教在天文学上主张三界九天说,“三界”即上界、中界、下界,以配合人、天、地的观念。“九天”指九重之天,即昊天、青天、朱天、赤天、穹隆天、天皇天、紫微天、钧天、成汉天。道教吸收佛教“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说法,加上“三清”、“九天”“三宫”、“四御”的思想,与宇宙论结合,建立了“三界”、“七元”、“九宫”的宇宙模型,成为天庭神系的框架。
“五行”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概念之一,《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润下作水,炎上作火,曲直作木,从革作金,稼穑作土”。水、火、木、金、土五个名称,是按阴阳五行的属性对世间万物的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