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 “復,往来也”(见下图) 这是“復”的第一个含义——动词,往来的意思; 这也是“復”的本义,甲骨文的字形就是一个人在路上行走或往来。
这个字形的金文字形,人形变成了田字,因为古代道路是铺满砖块的,这种字形与道路的形象比较贴切,而小篆则是把这个田字形简化成一个口字形了。 注意,这个字形中有一竖一横构成一个“一”字,它既表示路,也可以认为是路的两侧树木的象征,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在复字中表示道路的两侧有树呢? 我们来看古书中的记载: 王静安先生《商周金文中的地理名词》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在西周的金文中就有“復途”的说法,许慎在解释这个“復”字时引用的是小篆的字形,而不是这个本义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这说明到西汉的时候,“復”字的这个本义已经很少使用了。 为什么“復”的这个本义会较少使用呢?这恐怕与它的另一个含义有关。 这个字形的金文字形,人的一侧多了一撇。 小篆把这一撇又加到了右边,成了现在的形状。 这多出来的一撇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含义——“復”的第二重含义: 这里的“復”当“覆”讲,意思是盖、覆盖、掩盖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在路上来回走时可能遇到一些障碍阻挡去路,所以要防止被这些东西遮挡住视线而被绊倒。 “一反”是指人走路时总是要有一个步调的,所以人只要不停地左右晃动手臂,就可以避免被障碍物绊倒。 所以“復”的读音就由“服”变成了“附”,并引申出类似“附着”的含义来。
另外,在《诗经·大雅·烝民》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诗中的“復”也是这个第二层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莫非王臣。在这里“復”读作fù。
因此,可以认为古代的所谓五行为:“水、火、木、金、土”,实际上是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基本规律来划分事物的。 一是自然界的事物不断地发生着周期性的循环或更迭,这就是“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运动,即“動”;于是有了五行中的第一行“運動”,也就是水。 二是自然界的事物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的规律性现象,这就是“複”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其中必然包含量的积累,这也就是“覆”的过程:因此就有了运动的积累和质变的飞跃,从而形成了五行中的第二行“覆變”,也就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