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从哪来的?
关于五行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黄帝时期,仓颉造字时候开始的;也有说是伏羲氏时期的,还有说是禹的时候的…… 虽然说法不同,但是大致都认为是在夏朝之前就有五行了。 至于五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五行最早是“五材”的意思,指的是五种基本物质或元素。金、木、水、火、土,对应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 在《尚书·洪范》记载了周公与武王谈话的内容,其中就有讲到五行: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段文字中讲了五行的特性,即:“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把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讲,认为五行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左传》里就有提到过五行相生的观点:“故五行相恶而不相立,今水火与金、木相交,谓之应积气也。日月星辰历象,行也。”意思是说,如果火太旺而水太少就会熄灭,以此类推,木太多金缺少就容易被削掉,这就是五行所讲的相生和相克。 但是五行相生的这个顺序却很有讲究——木生火,是因为草木生长需要火来燃烧;火生土,因为燃烧产生灰烬埋藏泥土之中;土生金,金属矿物一般都埋藏在土壤里面;金生水,因为液态金属能够流动,就像水一样可以流动;水生木,水源充足则草木茂盛。 这个顺序一直沿用到今天。 所以古人将万物分为五大类,每一大类用一种基本的自然属性来描述它。这五类属性的变化组合产生了世间万物,所以就有了:木型人、火型人、土型人等,再结合每个人的八字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这样就把命理、哲学联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