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区在哪?
普陀,这个地名特别奇怪,它是上海所有行政区里唯一一个以寺庙命名的地区(也可能是我国唯一),而且这个名字还是外国人取的——《同治上海县志》中记载了这个名字的来历: “ 普陀,土名‘布克塔麻’,以寺得名”。 那么,上海为什么会有个叫“布克塔麻”的地方呢?这还要从普陀区的地理位置说起。现在的普陀区位于上海的西北部,东与静安区接壤,南与长宁区和嘉定区毗邻,西与虹口区、杨浦区交界,北与宝山区相连。整个区域东西狭长,形状很像一个倒着的“T”字。
在清末之前,这个地方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建筑。由于地处城郊,所以这里多是农田和村庄。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国传教士伯尔尼在上海画了首幅完整的三维地形图,称“法兰西地图学会之上海地图”,这张地图也被认为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上海地形图。在这张地图上,今天的普陀区被标示为“Puteh”(普德),而且在这里还标注了一所建筑的名字——“Putiloff House”(普帝洛夫楼),这所建筑的轮廓与今天的曹家街公寓非常相似。
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根据学者们的考证,这可能是一座俄国人建造的别墅,属于沙皇驻沪领事伊兹布拉佐夫的私人住宅。这座别墅于同治二年(1863年)开工,由法籍波兰建筑师设计,同治四年(1865年)落成。在落成后不久,这座别墅就因装饰华丽,成为当时沪上著名的公共花园,并一度成为外国侨民的聚会场所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建筑师后来还为北京中央美院的设计者,也就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潘大钊先生。而这座始建于同治年间的别墅,到了20世纪20年代还被改造成了一家旅馆,名为“普德宾馆”。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才改建为曹家街公寓。所以说,“普德”这个名字虽然是由法国人取的,但这座建筑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