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阴阳五行?
“阴”“阳”二字源于道家,是道家对宇宙本原的表述方式。认为宇宙万物可以归结为两种属性:阴(属雌性)、阳(属雄性)。并且用女阴男阳的形式来描绘天地万物的循环变化规律,这种描述方式被称为“阴阳学说”。 后来,西汉的司马谈父子在《论六家要旨》中把儒家的思想称作“阴阳家”。之后,战国时期的邹衍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并得到诸侯国的礼遇,因此这个称呼被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来看,“阴阳”其实就是指万事万物具有的两面性和阴阳两极的特性。如,白天与黑夜;春秋冬夏;太阳和月亮等等。这些就是阴阳的体现。 五行的本质:五行的本质来自于古人对事物分类的思考方式。最早见于伏羲的《河图》,《河图》将事物的性质分作五种,并用五种不同的颜色来标记:赤,青,黄,白,黑。
后来,这种五色归类的方法被用于地理气候等方面。周代的《洛书》则进一步补充了五行之间的数目关系: 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并且用动物,植物,矿物等自然现象对应于五行,形成了后来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注1]——以及万物归属的五行归类方式: 木,火,土,金,水[注2]——并且用“我克者为财,所克者为官”的思路建立了一套命理体系。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从周朝开始,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空间结构以及时间流变都基于五行的演变生发,在这个理论体系下,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对应到五行,利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描述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变化规律,比如人身体的五脏六腑,四季轮回的时间流变等。但是五行学说并不能描述任何一种关系,比如五行之中的土木关系就不能直接判断,而实际世界中木制家具的使用消耗会远超过泥土用途的消耗等等这种关系在五行学说中是解释不了的。此外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有些是符合现实的,有些是不符合现实的,这些规律只有符合部分现实关系,不能用五行系统去描述任何一种关系。尽管如此,五行的理论系统还是给周朝的哲学家以极大的宇宙观启发,比如宇宙的构成,季节的更迭等等,都被古人以五行的元素进行了对应和解释,比如宇宙的五种基本元素,身体的五脏六腑,天地间的东南西北中方位,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乃至色香味形能五个感觉层面等等。
而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阳与五行中的火对应,而阴和五行中的水对应,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整个世界的动态平衡。在周朝的早期哲学体系中,阴阳二气是世界万物的构成单元,而五行的规律是对万物之间关系的描述。后世的阴阳五行相糅合,衍生出的学说如中医经络学。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系统观。古代就有天圆地方,天动地静,阳性上升,阴性下降等,以天、地、阴、阳解释自然界四种现象,并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而产生了干支纪年和人体经络与四季相通应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