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五行是什么意思?
何,原指什么,哪里,疑问代词。五行为金、木、水、火、土。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推出年,月,日的变化规律用来指导农业耕种,并由此总结出一年24节气的变化规律以及每节气15天,每月中气10天的日期推算表。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天气者,五色之分部;雷公者,五官之神;风者为百病之长”,“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辰的周期变化掌握一年之中不同时段的不同自然现象,以此制定出二十四节气,每月五天,每年365日,其运行周天365.25度。
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关系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方位分别是:东为木,西为金,北为水,南为火,中为土。 五行的颜色分别对应的是:青(绿)色,白色,黑色,红色,黄色。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春秋时期初步形成了五行理论,战国时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五行学说,后来被阴阳家所继承和发展,并渗透到包括医学在内的一切学术领域中。
五行者,即木、火、土、金、水也。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字来表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系统观和思维方法,而不是表示某 些具体的物质。所以《尚书·洪范》一书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的“曰”字就是叫做的意思,也就是说,水、火、木、金、土是五行的名称,而不是五行的内容。《左传·襄二十八年》中把五行叫做“五材”,认为五行“并用”而“和”,才能生“财”(成物)。
五行互相资生,即相生。木能钻而为炭,属火;火能熔矿,故生金属;金可凿地,开物成土;土能引水,合而为泥,故可制陶;陶能承水,而水能润下,又流于地。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最后水复生木。五行互相制约,即相克。火能焚木;金能灭(切)金;土能障水;水能灭火。木,火,土,金,水分别相克,最后木克土,以还于土。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事物就难以产生和存在;没有克,事物则会无节制地亢进、泛滥。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五行相生相克,处于动态平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