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改革换过几次球?
1.1980年,中国开始采用塑料球(即现在的红双喜40+); 2.1995年,国际乒联推出新的竞赛规则,同时规定红双喜D40(蓝海绵)为比赛用球,但不允许在正式比赛中使用超薄海绵; 3.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首次采用了无缝塑料球,这种乒乓球由日本生产,比原来的红双喜球重了3%左右,表面变得更光滑,增加了速度型打法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弧旋球难以发挥威力;
4.目前使用的乒乓球是2006年的新加坡世乒赛上首次推出的改良型的乒乓球,也就是现如今的40+乒乓球,这个版本的乒乓球加强了旋转能力,使得弧圈球技术重新得到了增强;
5.至于以后会不会改回胶皮球,那要看今后的乒乓球发展。
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40+的乒乓球,如果改回去对于高水平选手的影响倒不是很大,但是业余爱好者可能需要花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球。当然如果改回胶皮球的话,可能大家又需要一个新的适应过程。
现在用的是40+球,已经换过四次规格了。
1、第一次在1996年,把乒乓球由38毫米增大到40毫米。由于球增大了,旋风增大,旋转加快,球的运行速度和攻球力量受到压制,减少了比赛的偶然性,增强了对抗性,提高了乒乓球运动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这次改革,使弧圈球技术、两面摆速快、落点好的选手成为世界乒坛大师,而直握拍横拉的选手相对较少。比如中国的王涛、丁松、马文革、刘国梁等,在此期间的水平达到了顶峰。国外的韩国金泽洙、中国李楠、瑞典佩尔森、瓦尔德内尔、白俄罗斯萨姆索诺夫等优秀选手,在世界乒坛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第二次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将原来用的赛璐珞乒乓球改为“大球”(直径40毫米)的塑料乒乓球。当时主要是为了安全性考虑,同时规定塑料球要和老式赛璐珞球采用相同的尺寸,但材质改变引起了球的重量和弹性发生变化,新塑料乒乓球变得更轻,弹性也更小,导致球的运行速度减慢,旋转减弱,落点更加重要。这样,以旋转和速度见长的运动员在这个新规则下更具竞争力,如中国的马琳、王皓、王励勤,韩国的柳承敏,德国的波尔和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等直握拍和“两面摆速快、落点好”的选手成为世界乒坛大师。
3、第三次在2004年,在塑料大球基础上,又将塑料大球改为无缝大球 ,使表面没有缝隙,球的质量差异进一步缩小,为运动员创造佳绩提供了又一有利条件。雅典奥运会后,世界乒坛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以欧洲为代表的弧圈球和中国为代表的近台快速机械功相结合的打法相互制约,相持局面再次形成。
4、第四次在2014年,新国际乒联将从今年10月起正式实行的乒乓球新规,也就是新球与原40毫米球相比,新球的外层会变厚,使其重量从2.4-2.59克增加到2.6-2.70克,直径由40.0毫米增加到40.375毫米,新球将采用更亮的颜色,而且表面不会出现气孔。这项新规定是在7月17日结束的国际乒联技术委员会上决定的,经过国际乒联执行委员会批准同意,在10月起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