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杠杆式投资?

路文绢路文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如何理解杠杆式投资”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宽泛,我尽量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同时把问题也拓宽一下,引入一些金融学的知识。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资金、投资和杠杆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货币的流动性传导过程中,实际上它是在不断地被放大的(当然,这个放大是有一个限度的);而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传导过程来定义什么叫作“杠杆率”以及“杠杆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某一时刻总融资规模/总资产规模的比例,用这个比率去衡量市场总体的杠杆水平。 这个比率的计算比较简单,但是它的含义却不一定好理解。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先引入两个变量:

1. 流通盘规模:这里可以认为是一直不变的量。

2. 价格水平: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这一指标将总市值调整为相同单位。

假设在一个只有A, B两个投资者的市场中,A先买入100单位的商品,此时B必须卖出等价金额的资产给A,从而交易完成。随后B又买入了50单位商品,这会导致A需要卖出750单位商品(等于原来卖出的100单位商品的市值与50单位新购入商品的市值之和)来平衡。这样,经过两次的交易,市场上的商品总量仍然是100单位,但总市值却增加了至800单位。我们可以得到交易后A和B各自持有的商品量和各自的交易金额: A:原持有100单位,现持有150单位(100+50) B:原持有50单位,现持有75单位(50+25) 最后我们可以得到每个投资者分别占有了交易后整个市场总价值的一半,即每人的交易金额=(150+75)÷2=112.5元,而整个市场的交易总额=112.5×2=225元。 所以,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两次交易之后虽然市场上总的市值增长了1倍,但是每一单位市值所需要付出的初始融资总额却没有增加更多。这就是杠杆的作用——用较小的资金作为筹码,通过多次的交易,最终实现资金的增值。 显然这里的“杠杆”是相对保守的定义,因为市场整体是永远不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我们再引申一步,既然我们可以用单位市值所对应的初始出资额来计算总市值增长的倍数,也就是可以将总市值的增长归因于单位市值的增加,那么反过来的思路是不是也可以成立呢?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提供大于1的融资(或称“超额“),就可以期待至少1倍的收益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一项投资只要满足上述条件我们就可以认为这项投资的杠杆率为1。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定义资产的杠杆率:

资产的杠杆率 = (投资组合未来预期收益-无风险利率)/(投资组合当前价值+所有成本) 如果要具体测算的话,就需要计算出每一个因素的变化区间,然后利用上面的公式进行运算。当然,如果计算出来的结果小于1,说明该资产的收益率低于无风险利率,情况恰恰相反,这时应该降低该项资产的投资比例直到满足上面公式为止。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对于“杠杆”的定义为绝对数值,而现实情况往往会复杂许多。例如,除了考虑本金亏损的可能性以外,还需要考虑不同资产之间关联效应的问题,以及由于流动性缺失引起的折价等问题,此时计算出来的“最佳”杠杆率参数将会更复杂。另外,考虑到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金融机构在分配贷款的时候也会存在主动加大杠杆的可能,这种情况下的“最优”就更加难以判断了。不过这些都可以纳入我们研究的问题范围,只要我们的模型尽可能多地考虑影响因素即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