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富婆怎么找?
“北京富婆”这个话题有点意思,让我这个老阿姨来唠唠这事儿! 首先,得明确一点概念——“富人”与“富婆”的概念可不一样哦! 理论上讲,“富”指的是“资产多”;而“贫”则是“资产少”或“负债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没到欠一屁股债的程度,哪怕月入三千也称得上是“富人”了……当然,这“月收三千”只是指“可支配收入”,扣除日常生活开支后,其实剩不了多少积蓄的——不过,这点收入在一般人看来也是很有压力的。
不过,这里提到的“富人”是一种狭义的说法,特指“个人财富达到一定水平”的人群(“一定水平”没有具体数值)。 在我看来,广义的“富人”还包括那些“拥有大量时间、愿意无偿付出”的人。 为什么需要这些人无偿付出呢?因为很多“富人”虽然资产不少,但是缺乏“时间”或者“不愿无偿付出”。比如,我有几千万资产,每个月定期存款利息就有好几万,但是我却不愿为这些资金无偿付出任何时间和精力。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也属于“富人”,而且是非常富的那一类。 但是,由于我没有时间或者不愿无偿付出,所以很难加入志愿者行列,也就没有办法帮助到那些真正缺钱的弱势群体。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更多像楼主这样——“既有钱又有闲”的社会精英,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去帮助他人。 所以说,楼主想要找到 “北京的富人”并不是难事。难的是让这些“富人”腾出足够的时间,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富”的优势和作用。这就是公益基金会的意义所在。
现在,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开始发挥作用。比如我所在的阳光慈善基金会在2016年启动之后,已经帮助超过500个困境家庭。 当然,我们还会经常听到一些关于穷人的负面新闻——比如有人专门偷贫困学生的手机,或者故意毁坏公共财物从而给警方施压以获得救助等等。对于这些“穷凶极恶”之人,我们不能用简单的“贫穷令然如此”来解释他们的行为。 归根结底,无论是“贫”还是“富”,都是客观存在。我们没法改变,只能接受。
对于“穷”,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法律予以制约;但是对于“富”,却似乎没什么好的办法监管,只能靠“道德”和“舆论”的力量来约束。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方式引导“富人”群体奉献爱心、传递价值,那么就只能依靠“穷人”的一面之词来评判“富人”的了。 这显然是很不公平的,也是很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