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命理五行属什么?
1. 何为五行 五行的概念,源自于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将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分为五类,称为“五行”。 “五行”的实质是古人将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抽象出来后所获得的五种基本动态形式之集合的名称(或简称)。 这五个名称是:水、火、木、金、土;这五个名词表示的是五种运动形式:水向下流,火向上炎,木生长,金削截,土载物而宣通。 在《尚书·舜典》中最早出现了关于五行的记载:“舜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百姓皆以川泽涂泥,予怀德尔犹未济汝。’曰:‘於!稷,嗣艺百稼庶蕃蕃。余欲庶闻起,率维终恒吉。’曰:‘乎!四岳。帝命武汤,诞受厥命越敬防,往哉钦哉钦承乃奋戎殷丕作。’曰:‘吁!四岳。可不可以都?’曰:‘不可。’曰:‘何?’曰:‘高祖商汤悉逐叛涣,杀伐不义,民兴相让,兹惟贤才。’乃立稷为后,用奉嗣王祀亦惟佳。’”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说虞舜任命禹治水前对四岳进行训诫。其中提到当时面临的问题有二:一是河水泛滥淹没山林;二是百姓生活困顿。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于是虞舜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派伯鲧治水;二是让稷继任农事以养活众人。但四岳认为伯鲧治水失败,因此建议启用稷。最后虞舜同意了这个建议。 从这段记载来看,至少在虞舜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水的危害和农业生产的必要。于是人们开始寻找解决这两种问题的有效办法。这就是后来的治水方法和种植方法。
2. 如何理解此五种运动的定义 在五行之中,除了“行”这个字的字面含义之外,其他四个词的定义都不再具有通常意义上的实义性意义。例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事物或者一种现象可以同时向上和向下运动;也很难想象金属可以削除金属,泥土可以阻挡水流等等。因此在这里,所谓的水、火、木、金、土是指五种自然运动的形式。即向下流动的水,向上升腾的火,向外伸展的植物,向内切割的金,保持大地稳定存在的土等。
3. 关于五行属性的研究历史 五行属性说从先秦时期出现到魏晋玄学兴起之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影响深远。自魏晋以来,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所致,人们在认识论上更倾向于接受阴阳学说。尽管五行学说并未被抛弃(因为其本身有其合理性),但其主体地位已被取代。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认识的提高,人们对于五行属性的理解也出现了一定的分歧。一些人认为应当根据事物的具体性质来确定其属性。比如一些医家认为五脏中的心属火而不应属木。还有一些人则认为五行属性是不变的。他们主张五行的运动方式不变但是其所代表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五行代表的就是五种状态而不是运动形式了。总之这一时期的五行理论已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态势。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