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怎么设计?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高阳台。 何为“高阳台”?清·周之琦《高阳台词》有载:“‘高阳台’者,以张辑‘残阳半璧东横’句得名也。谓高而曲也;调名本此。见周邦彦集”。可见“高阳台”是词牌名的别称之一。据载,其源于南宋周邦彦的词作《高阳台》(汉邑池台)。该词为“吊古伤今之作,凄黯苍凉,感人至深”。 而今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阳台”,多指“高阳台词牌中的第三体”或称作“高阳台体”、“高阳台格律”等。
关于“高阳台体”的格律,一般认为,其与“中吕宫商角徵羽五音十二字”相符,即上阕四仄韵,下阕三平韵,一叠二韵。又因其“双调一百零二字”,故合称为“高平调”,又名“[百字]高阳台”,简称“[百字]高阳台”或“高阳台”。
由于“高阳台体”的上下阙均有二个四字句,且两四字对句在形式上较为工整,因此可将其视作上阕的[过片]和下阕的首句来填入歌词,这样便形成了一首完整的“高阳台体”词作。 “高阳台体”所具有的特点: 一、由两个四字句组成的“过片”(第二七字可平可仄),又称“过片二言”。这一结构特点与前人的诸多“过片二言”极为相似。如姜夔的《暗香》《疏影》(“借问梅花何处落”)、史达祖的《双双燕》(“过了春分,春来也”)以及吴文英的《高阳台》(“残寒销尽”)等等皆如此。南唐中主李璟的《浣溪沙》(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中的“过片二言”亦是如此。 由此看来,前人已有的丰富经验和做法都为后人们创作此类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条件。 二、由四个四字句组成的“过片二语”,虽在形式上有别于前面的“过片二言”,但它的存在却很好地起到了承接上下两段的作用,避免了前后两者之间的突兀感。另外,这四个四字句既可以作为整首词的重点进行描写刻画,也可以只进行简单的铺垫,使全词更富有变化。
例如姜夔的《暗香》中所出现的“似曾相见”一句便是点睛之笔——作者借此既点明了梅花与作者的“相遇”,又将读者带入了无尽的遐思之中……这种写作手法可谓恰到好处!此外还有诸如“料因避愁”、“老我堪怜”之类的语句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呢~ 所以说,无论是“过片二句”还是“过片二语”都是值得认真揣摩学习的好材料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