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属五行缺什么?
生辰八字,是古人利用天文历法确定一个人出生的时刻,以此作为计算其人命运轨迹的依归。 其方法是,以公历时间计,每年农历二月春分之时(3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时(此即春分点),为惊蛰节气开始;至每年度夏至节气开始时,太阳位于北回归线,这一天时间为公历6月21日或22日,之后太阳南移,立秋节气开始,天气渐凉爽;到立冬节气时,太阳位于南回归线,冬至节气开始,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立春节气时,太阳回到北回归线,天气回暖,白雪消融;立夏时,到达赤道,夏至节气开始,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南方高温多雨;立秋时,阳光开始斜射北回归线,北方天气清凉;立冬时,北回归线再次进入阳光之中,天气寒冷。
如此往复,不断循环。 在这样一个周期里,每年有两个节气的时间,是阴阳平衡,五行俱全的,那就是立春和立秋。在立春节气到来的时候,阳气初萌,万物复苏;到了立秋时节,万物始收敛。所以,古人认为,人生于立春,生命始于春分,故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春。 而冬至一阳升发,立夏一阴生焉,秋分阴阳各半,冬至阴气最重。在这个周期里,处于极阴或者极阳的日子,对命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古人称之为“双春”、“无春”或“单春”。所谓“双春”,就是在农历年里有两个立春节气或者两个立秋节气,“无春”就是这一年里没有立春节气,而“单春”就是只会有一个立春节气。
古人发现,在一些年份里有“双春”或者“无春”、“单春”的情况出现,并且对人们的运势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于是在历法中设置了回避的方法,即在“双春”或“无春”、“单春”的年份里,让农历月份有规律的增加或减少,使农历与公历保持同步。 这样“双春”或“无春”的现象就再也不能左右人们的命运了。然而,这样的设置是有代价的——每年的惊蛰节气或霜降节气都要提前或者推迟,从而使节气的名称无法反映季节的实际变化。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理解这种“双春”、“无春”、“单春”的概念了。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气候是由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无法改变这一客观规律。古代那些基于阴阳五行理论建立的推算方法,虽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探索、一种认知方式。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应该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