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旋转分为几种?
乒乓球有很多旋转,其中以上下翻飞的旋转为最常用(因为比较快) 按旋转分,可分为上旋、下旋、侧旋、颠加转和左右旋等五个类型。 上旋球(Topspin) 击球时,由于重力作用,乒乓球自下而上翻转,这种旋转称“上旋”或“仰旋”。 上旋球不易出界,但是杀伤力不大。适合以控制为主的人使用。 下旋球(Downspin) 击球时,由于重力作用,乒乓球由上而下向前倾斜翻滚,称为“下旋”或“俯旋”。 下旋球的威力很大,特别是加转形成的底板型下旋,可以像钝器一样击打对方球员,造成较严重的伤害,但下旋球易出界且难以控制,不适合刚入门的初学者。 侧旋球(Sidespin) 侧旋球是上下运动过程中增加了向左或者向右的甩动,从而使得球在地面形成一种左侧旋或者右侧旋,这种动作我们称之为侧旋。
左旋球(Lateral Spin) 与侧旋相反,右臂带动乒乓球向左边移动,产生一种向右的旋转。
颠加转 (Spinny) 在原地向上抛球的情况下,使球在下落的过程中增加一次向下和向上的反复过程,就形成了“颠加转”。这是非常有趣的玩法,大家可以试试哦!
下旋球
下旋球的旋转轴与来球方向垂直,旋转时球的上部向后旋转,下部向前旋转。因受球拍摩擦的力及空气粘性阻力的影响,球在空中飞行时球向台面的旋转下压很足,落地后沿台面跳起很低。下旋强烈的球(我国习惯俗称“下蛋”)落地后甚至不跳起,直接向前滑到。用海绵拍击球时,球拍胶皮的粘性使球在飞行中甚至略向前“拖”一些。因此,落点在端线附近的强烈的下旋球,往往会恰在接球者站位附近着台,给接球造成很大的被动。
乒乓球运动中,下旋球的落点变化不象其他几种旋转那么明显,因下旋很足,球的着台跳起很低,落点稍向两边变化时对手都不易借上力,所以落点变化不大,但靠旋转使对方不能借力打成过渡球,直接为进攻创造了机会。
由于各层橡胶对球的摩擦力和粘性都比生胶大,因此同样用引拍减小球拍触球时球的来势的方法击下旋球时,各层橡胶击出的球的下旋要比生胶的下旋强。
上旋球
上旋球的旋转轴同样与来球方向垂直,但旋转时球的上部向前旋转,下半部向后旋转。击球时触球的中上部,使球拍对球施加的力通过球的重心,击球时摩擦和撞击相结合并略带推送的力量。球在空中向前旋转很足,并因受球拍摩擦力和空气粘性阻力的作用,在着台时向下“吃”,因此跳起较高。由于球的上旋很足,落地后的球还略“弹”一下。落点在端线附近的上旋球,落地后向对方前面弹起,所以落点变化不明显,只是靠落点的变化和出球的旋转来破坏对方的平稳。虽然各层橡胶粘性较大,能够产生强烈的上旋,但由于击球时摩擦和撞击的力量较难控制,所以,生胶击打的上旋球常常能给对方造成很大困难。
侧下旋球和左侧下旋球
侧下旋球的旋转轴与来球方向成一锐角,球的旋转状态既有下旋的特点也有侧旋的特点:球在空中飞行时因带有侧旋转而产生侧滑,因此落地后向右方跳起。地面越光滑,侧滑越显著,球向右方跳起的距离就越大。这种球我国运动员习惯称“转弧圈”,落点在中线附近,落地后的球向对方台面右侧跳起,往往正好弹跳在接发球运动员的右半台,由于这种球着台后不仅跳起很低,而且弹跳偏向一方,给接球造成很大困难。
左侧下旋球与侧下旋球是完全对称的镜像,只是其旋转轴与来球的方向成另一锐角,球的旋转状态同时具有下旋和左侧旋的特点,落地后向左方跳起。击球时触球的左中下部,因此其下旋球的旋转性不如正手的转弧圈,我们习惯称这种球为“削弧圈”。由于击球时是削接,球拍的拍形稍立一些,因此这种球着台后除跳起很低外,往往还带有后拐的反弹,加上落地后球向左方移动,使对方回接十分困难,落点可控制在对方球台的右侧。
侧上旋球和左侧上旋球
侧上旋球的旋转轴与来球方向成一锐角,并偏向拍面稍前部位,因此击球时触球的右中上部,使球拍对球产生很大的向上的旋转力。所以球在空中飞行时因带有侧旋转而产生侧滑,落地后向右弹跳。落点在中线附近,弧线略拐,我国选手习惯称“上弧圈”,由于这种球在空中飞行时因侧旋转而产生向后拽的力量,因此地面较粗糙时落地后跳向左侧,但弧线弯曲较大时落地后仍然有较大的跳起,这种球同样落点距网较近,着台后不仅跳起较高,而且向右侧弹跳,使对方回接困难,右侧上旋球是组合球中较容易掌握的“杀招”。
左侧上旋球与侧上旋球是完全对称的镜像,击球时触球的左中上部,使球在空中飞行时带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