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冠军还要还奖杯吗?
对于汽车性能的测试,我们见太多的测试媒体及测试车手为了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或关注度,在测试中采取一定的“歪招”甚至“猫腻”进行测试。在最新一期的《汽车导报》上,其专业测试团队针对市面上的14款热门紧凑SUV进行了加速、制动以及涉水等多项客观公正的专项测试,并选出5款车型进行深度剖析。而最让人震惊的是,该团队在未告知相关品牌商的前提下,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检查了其所选5款车型的保养记录,结果发现,在近半年的用车过程中,有2辆车的保养间隔超过了5000公里,1辆车超过了7000公里,甚至连荣获2021年XX杯SUV挑战赛“四驱冠军”的车型,也超过了5000公里。
应该说,该团队所做的这次测试,针对当下的一些车评人和消费者不去4S店做正常保养,而是选择在边缘店或自行加工保养的现象,起到了一个警示和通报的作用。也正因为这一期杂志还未正式的刊发,所以,这些品牌商不可能提前获知这些情况,自然也就不会提前通知相关测试人员的规避办法。更何况,该团队是采取了一种“你不知情,我无意涉及,只能揭露”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做好这次“非常规”的深度测试报道。
这也就牵扯出一个涉及车辆评测的专业问题:专业测试机构在评测车辆的时候,到底是应该公布评测规则,还是在评测完了之后再公布?这个疑问实际上早就有过讨论,而此次《汽车导报》的这种做法:既在相关选题报道之前,主动告知被评测车型品牌商,得到被评测车型品牌商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在不告知被评测车型具体排名的情况下,在选题报道发布之前,先期通知相关车型品牌商,请其派员到场配合完成报道工作。如此一来,既确保了相关品牌商权利的正常行使与必要干预,也保障了《汽车导报》在选题执行过程中的充分公正。
尽管,对于一些老牌测试媒体而言,它们在车辆评测方面的经验确实比较丰富,而且,它们所邀请的相关测试人员,也可能都是有口皆碑的业内高手。但是,《汽车导报》的选择也不无道理,因为,车辆评测是一种消费指南,而不仅仅是技术性或专业性的探讨,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要考虑到相关的市场因素,包括被测车辆品牌的利益和消费者在潜在购买意识中的敏感点。
这一点,《汽车导报》选择的“测试+检测”的交叉融合测试方式,实际上也就将这些问题很好的规避了。因为,“检测”就不存在事先告知受测车辆相关品牌商的问题,毕竟,在“检测”的过程中,相关品牌商即便是有一定的干预权力,也基本无助于结果的变化,反倒是会让受测车辆的相关品牌商出于“保护”的目的,产生“逆反”情绪,反倒让《汽车导报》的这次“公正”测试,变得不公正了。而“测试”环节,因为有了前期告知,以及允许选择参考车型的相关品牌商派员到场监督的程序后,这种“公正”测试得到的结果,反而能让相关品牌商心悦诚服了。
当然,测试媒体应不应该在测试之前,告知受测车型品牌商,在目前的汽车行业内,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至少,像《汽车导报》此次的这种“检测+测试”的“二合一”模式,至少可以在汽车行业内,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参考样本,也给相关的汽车测试机构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模式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