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马俑有什么特点?
“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人们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赞誉。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西安市西约30千米的临潼县骊山北麓,人们进行了大型的秦代兵马俑发掘工作,这是20世纪发掘出的最大墓葬群。
据历史文献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守卫秦国疆士,秦始皇埋藏于地下的随葬品而雕刻的,这些陶马、陶俑是为护卫秦始皇的亡灵而设,又曰:“从葬,人马皆为陶,奇仗木,车驾木牛,卒皆衣褐”。它的基本风采是:行、立、骑车、乘马、操练、仗杀,等等。在3000多年的岁月沧桑中,许多兵马俑遭到了恶劣的践踏,有的战士陶俑在背上被戳穿了一个个孔,有的马耳朵被砍掉,有的战马颈部被划了一道口子。然而,尽管如此,这些兵马俑依然挺拔地向人们守护了一个2000年前的古老秘密。
西安兵马俑有什么特点?
据古代史学家研究,古代墓葬制度有一个发展过程,原始社会葬制极简朴,传说尧、舜时代“葬母,骨筑冢,杖而鼓其上,且哀而歌”。夏代“施棺矣”,商代“施棺而葬”。周代有“天子埋契,诸侯埋骨,大夫埋耻”。埋契指在死者的胸前坠一珠玉,以示永别的纪念;埋骨指将死者之骨埋葬于地下;埋耻是要求死者不为生人加重负担,不必造葬丘陵,不可过多地占有生人的财物。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棺制是越来越精美,土丘越修越大。地下陵园也越来越豪华,随葬物品越多越精致,象征死者生前的威势。
而秦俑坑的陶制军阵是从未有过的大型的艺术雕像。这些军阵的塑造,既不是为保护陵墓而设,也不是为神功鬼斧而造,它是代表秦王朝的意志和价值观的艺术造型作品,它展现了将军、官员、骑士和御者的形象,是秦始皇时代精神和文明的结晶。1974年,人们在挖建蔬菜窖洞之时,发现一座规模巨大的兵马俑坑,之后持续十余年的挖掘表明,在这片不大的区域内,竟存在与秦始皇帝有关的七个兵马俑坑。其中包括二个小型坑及五个中型陶俑坑。据考证,公元前246年,当刚刚登上秦王宝座,年方13岁的嬴政为了祈求天下太平,万世久安,下令筑陵。一座历经24年建设的大墓终于在公元前218年基本完工。就在同年,即秦始皇陵园建成后不久,一支来自遥远的东方的使团终于见到了秦始皇。他们是为给燕国太子丹报仇而来,但是,他们却碰上了秦王嬴政。史书是这样记载这次遭遇战的:“秦王召见燕使者,辄笞夺之药,以故欲求恨于燕焉。”于是,才有了这位来使的悲惨下场。与此同时,在秦始皇陵园建设的同时,也同时在陵园内修筑了大量的陪葬坑。作为陵园的核心部分,已经发现了15个陪葬坑。其中,除了1号坑属于车马葬外,2~14号坑皆为人体葬,而15号坑则为一犬陪葬,在这15个陪葬坑内,共埋藏有一万多件战国时代的珍贵历史文物的遗物。
中国古人对于土和不死之药有着深厚的感情,从秦始皇开始,国人就梦想长生不死。公元前215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方士卢生入海求仙道,临行时,始皇叮嘱务必要找到不死之药。传说在海底仙山上,有个“不死之药”,食之则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