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五行属什么?
先秦时期,“溱”和“洧”都是指水名,即现在的郑(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的洧河与古颍水支流的溱水(今已消失不见)。 《诗经·郑风》中的《溱洧》就描绘了春秋时期三月上巳节,人们到溱水和洧水上游戏水玩耍、招魂祈福的场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梦梦,洵訏且乐.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时,道路夷犹.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淇上,风乎沂上,咏而归. (《孔子世家》) “三后”是指夏禹、商汤、周武王。这里明显是引用自《论语·先进》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游于艺。”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鲁国境内,所以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说: 孟子称“邹与国同符”,邹亦小国也,又与鲁为邻境耳。然二国之间风气尚如此,则天下之所以不归于杨、墨者几希矣。
夫子盖深惜斯文之微,而叹当世不能行其道也。故因言及此事,以寓兴焉尔。 由此可知,孔子的学生子路与冉有所提到的“浴乎淇上,风乎沂上”的典故,也是出自《诗经·魏风》中的《氓》一诗,只不过被孔子改编成了“暮春者,春服既成……”而已…… 再根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载:
沛郡 沛县 (故徐州,周为泗水州,秦置沛郡,汉高帝三年改为沛国。)有泗水亭,亭有泗水亭长刘邦,后为汉高祖。 陈留郡 陈留县 有大梁,梁惠王所筑,后为魏都,汉武帝元狩六年,徙为东郡治所。陈平本居此,后为陈丞相。 有宁陵,文帝封弟启为侯国,后废。景帝元年复立,后又废。武帝元光二年,更封灌夫为中尉邑,宣帝本始四年,更名宁陵县。 王莽更名宁正。 颍川郡 颍阳县 有阳翟城,周定王所封晋叔父晋侯焉之所居,故谓之为晋阳翟。
桓王十三年,晋侯灭虞而执虢公,还自山西,遂迁于此。至僖公二十二年,晋围郑,会于栎;三十一年,会于阳翟,皆因虞、虢之地近郑也。昭公十二年,楚屈瑕伐罗,及豫章,罗与卢敖、贯人谋欲袭楚师,庐侯晓之。 庐去国百二十里,属鄢郢地。 襄公十年,楚共王侵郑,至于宛丘,遂次于颍尾。 成公六年,楚伐郑,遂侵宋,宋、晋、卫救郑,宋师北,晋师南,卫师败绩,楚遂至于颍首。
杜预云:在许昌西南六十里。 是时晋、楚争强,皆会于颍。 郏县有郏山,汝水出东南陬,东北过郏城县西入颍。 周有郏伯,亦曰郏城。 许县 有颍水,《汉书·地理志》云:“颖水出登封县少室山。”应劭曰:“颍水出河南颍阳县少室山,北流过颍川郾、舞阳、临颍、许昌诸县,又东北过颍阴县,北入淮。”张晏曰:“少室山上有石室,俗谓之仙人室,颍水出其中。”师古曰:“嵩高之北,有少室、太室二山,少室亦称颍山也。”应氏之说有误,颍水源出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之太室山南麓,流经临汝、襄城、许昌、临颍等县,在颍阴县东北注入淮河。
汝南县 汝阴乡有上蔡城,蔡侯所城,故曰上蔡。有淮阳亭,古蔡亭,亦曰上蔡亭。《风俗通》曰:“汝南上蔡,有蔡邕狱,生竹箭,或云蔡邕造蔡侯纸处也。或说蔡邕得罪,至此狱,作蔡侯纸。”(《后汉书·蔡邕传》)
汝阳县 有阳城,周时楚顷襄王与秦昭王相会于此,故名之。又有鸿沟,发源于阳城,东入颍水。《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鸿沟在寿安县西四十八里。” (以上引据参见《汉书·地理志下》) ——上述这些地名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都可以作为印证《溱洧》诗篇的背景史料来看待。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文献资料以外,再没有别的直接证据证明《溱洧》的写作背景了,不过从“洧”这一字形来看的话,它应该来源于“洧沱”,也就是今天的荥河与济水北源索河的一段,具体的位置大致是在今天河南省郑州市的西郊地区——如果将这段河道视为一条河流的话。
我认为《溱洧》这首诗的作者就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郑国人,而且他一定是一位对诗歌创作相当感兴趣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为他在三月上巳这一天,专程前往离家不远处的洧水之滨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然后撰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我估计这位郑国青年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祓禊”活动本身,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对于异性的思慕之情。因为他只是单纯地将这一活动当作一个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来观察记录一下罢了——“士女俱至,男女杂坐,荡舟其中,悉如人间娱乐”,仅此而已。 他可能还会在将来写成一篇学术论文来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呢。 所以说啊,你们这些现代人整天在那里瞎猜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