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在五行属性吗?
1.8在五行中是有属性的,属土。 2.“8”这个符号是自然发生的,它不是由数学家定义的。我们可以说它是什么。例如,它是自然的、它是圆的、它是正的等。但说它是“五行的”就不太恰当了——除非我们把五行定义得相当狭隘(比如,仅仅把五行定义为五种元素)。于是问题就变成了,我们用现代科学如何来定义“五行”?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我暂时没有看到合理的答案。如果这个问题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对中医理论的所有解释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从另一个角度讲,任何数字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因为0/1是一个无穷数列,我们可以一直分下去直到永远;每一对数字都对应着一个阴阳状态,所以任何一个数字都有阴的一面和阳的一面。5就是刚柔并济、阴阳平衡,6就是阳极盛、7就是阴极盛……4就是阴阳平均或者叫做阴阳失衡(阴偏胜),它的特性介于3和5之间。8就是阳极平衡,比6更刚,9就是阴极平衡,比7更柔。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用一个函数来表达。
只要知道了5的特性,就可以推测出8的特性。反过来也是一样,只要知道了8的特性,就可以反推5的特性。甚至还可以进一步推出4的特性等等。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5和8互相成就了对方的存在。 同理,3和6互成了对方存在的依据,7和9互为根本。
五音,古代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五音”一词始见于《孟子·离娄下》。它发源于我国远古的音乐实践,是我国特有的音乐理论。在西周时期已普遍采用五声音阶,当时的乐器不仅有依八度内外五度关系制作一组五个音的成组乐器,也有多组五声音阶的乐器。
《管子·地员篇》记载的“三分损益律”已可推算出十二律。到了战国,五音(宫商角徵羽)逐步发展到“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汉代形成“二十八调”;隋唐达到“八十四调”。
五音和五行相配,是古人很早就已经提出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在五行学说影响下,我们今天的很多称呼仍然习惯于五音相谐。人们起名字讲究不能五音相克,一般也不会五音(yuán)全(quán)(宫、商、角、徵、羽)。
《国语·周语下》中有这样的记载:“郑人以其君之丧来告于秦。秦子丕豹(pī bào)请使,襄公使之。豹大夸秦,师叔曰:‘豹若无礼必有大咎(jiù)。五音不合曰谬,七律悖举曰离,十二管相陵曰迷,奸和林出,弗禁曰乱,乱、离、林、迷、谬,五恶备矣,豹不世治(zhì)(不能世守其国而治),能无有是乎?郑有大咎,豹实构之,无乃及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文公去世,郑国派人把丧问秦哭吊。秦国人丕豹向秦穆公自请前往郑国吊丧。丕豹到了郑国,大讲秦国的伟大。郑国大夫师叔就说:“丕豹要是在丧礼上无礼,必然会有什么祸事。五音不和谐叫做谬,七律音调混乱是为离,十二管变乱了叫做迷,各种虚假的声音混杂乱出,不能禁止便叫做乱。乱、离、林、迷、谬,五种坏事全有了,丕豹不世代统治周朝国土,怎么能世守其国而治呢?郑国将有大祸,是丕豹促成的,丕豹怎能不连坐获罪呢?”
《国语》中这段话用音律上的谬、离、林、乱、迷五种毛病来说明五种过失,可见当时不仅音律上有宫、商、角、徵、羽五音,而且五音与五种德行或过失有所配属,即所谓的宫为德,商为利,角为和,徵为忧,羽为害。
“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行”相互配属的说法在后来的典籍中多有记载,说法却并不十分统一。《吕氏春秋·古乐》和《礼记·月令》中说宫音属土、商音属金、角音属木、徵音属火、羽音属水。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五事》中说:“宫为土德,商为金德,角为木德,徵为火德,羽为水德”。而另一位汉儒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和《说林训》中则说宫音属水、商音属火、角音属金、徵音属木、羽音属土。南北朝时徐爰《周官论》认为:“五均宫、商、角、徵、羽,配五行之金、水、木、火、土也”。北宋的《太平御览》中说徵为火、商为金、羽为水、宫为土、角为木。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说羽音属金、宫音属木、商音属水、角音属火、徵音属土。
尽管如此,“五音”与五种德行和过失相互配属的说法,在五音与五行相互配属的说法中仍比较稳定,一般说来,“五音”相互配属的德行是:徵(热也,为忧)、羽(柔也,为害)、宫(中也,为德)、商(藏也,为利)、角(触也,为和)。“五音”相互配属的过失为:宫为陂(pō,不平,倾斜)、商为魇(yǎn,病)、角为枝(繁枝叶,不主干)、徵为否(阻碍不前)、羽为萋(qī,繁盛,引申为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