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的五行属什么?
县,中国行政区划单位。属县级行政区。秦朝以前,县和大夫的分界线是十里一亭、二十五里一邑;汉朝规定,城邦大小以居民多少而定,一般在百里之内,多至五六万户,少则三万户左右,作为县的规模。
南北朝时,由于战乱频繁,人口流失严重,一些中等规模的县城人口不足两万户,于是有了“小县”之称,而一些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县称为“大县”;隋朝统一全国后,将县定为县级政区的正式称谓并沿用至今。 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始设郡县制。《通典·职官·都司》云:“秦置三十六郡,凡境内百郡,各因其方之夷险,为筑城以立基业。”这说明至少在秦代,县已经有固定地点的意思了。同时代的《战国策·楚策四》载:“今楚国诚得天下之富,民无饿馁之患,斯民至尽归胡君矣!”“今荆国诚得百里之地,而立子为王……”这里面的“百里的地方”和“百里之地”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县。
汉承秦制,县是县令或县长管辖的地方,但是位置并不一定就在原地。王莽改制时,将全国县进行重新划分组合,使得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东汉建安年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出,开始“移都”。他先定都于邺,即今天的河北邯郸临漳西20公里),后来又迁到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南)。随着魏文帝曹丕改元黄初,以正月为岁首,东汉灭亡后,人们以次年纪年法。那么在此之前的年份,就要在前面加上西汉年月日来计算了,例如建安元年就是公历206年。这时候的县已经具有了地理位置的意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战乱纷争,户口流离失所,出现了“县数骤减”的情况,有的县甚至因此而废。隋唐时期,在地域概念上,县基本上稳定在一个区域内,不再像汉唐那样随着政治中心的变化而迁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