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中国为何弃赛?
这问题问得,就好像中国队主动放弃参赛一样。事实上,中国队这次是被迫缺席比赛的。 2019年世乒赛男单决赛,许昕3-4输给马龙,遗憾丢冠的同时也创造了多项纪录: 第一,许昕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总决赛、亚锦赛、亚洲杯和团体世乒赛六项比赛中全部夺冠的选手; 第二,许昕首次参加世乒赛单打就打进最终决赛,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世乒赛男单冠军(这个记录后来被林昀儒打破); 第三,许昕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上取得了25胜1负的成绩,唯一的一场败仗就是今天这场决赛; 第四,许昕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在世乒赛男单7局比赛里赢下6局的球员(除决赛外,第三轮对阵韩国的崔庆昊); 第五,许昕成了继王皓之后,又一位在关键赛场(世乒赛或奥运会的男单半决赛及决赛)上输球却又夺冠的全满贯选手。
这么多纪录加身,许昕毫无疑问是当代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中的佼佼者。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天才,却在今年的疫情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在长时间没有高水平对手的情况下,他逐渐迷失了自我。本次世乒赛,他是抱着“练练手”的心态参赛的,结果却惨败给周启夫无缘八强,随后又连失好机会,被马特伦特和达科分别击败,一路跌跌撞撞,最终只获得了第7名。 这个结果对于其他选手或许无所谓,但对许昕来说意义不同——他的巅峰期已经过去了,这次比赛可能是他代表中国队参加的最后一次大赛。从12岁开始接受乒乓球训练,到28岁选择退役,许昕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国家队的乒乓球队,他本人也获得了无数荣誉——“大满贯”得主,史上第一人!
中国乒协日前宣布将不派队参加在吉隆坡举行的2018年团体世乒赛单项赛,这是国乒自1953年起参加世乒赛以来首次“罢赛”,消息一出震惊了世界乒坛,也让很多关心中国乒坛的人大感不解。但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中国抵制世乒赛的真正原因可能并非中国体育报所说的“人员安排矛盾”,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认为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将给中国乒乓球带来“危机”。
报道称,2018年团体世乒赛将于4月29日至5月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国拒绝参加的主要原因是,举办团体世乒赛的国际乒联与张本智和(日本)和波尔(德国)等10余名一流选手参加的商业赛“瑞典站”和亚洲赛事“泰国站”等4大站的比赛存在矛盾。中国将参加由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主办、中国香港承办的“中国香港站”等其余3个分站的比赛。
日本方面分析称,由于WTT是由乒乓球运动员主导的组织,与乒乓球的发祥地欧洲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目前,在瑞典、德国和中国香港3个WTT分站,将有大约500名运动员参加。其中,参加中国香港站比赛的有约200位运动员,中国方面参加本项比赛的运动员也将达到约三分之一(60人),规模相当于半个世乒赛,因此中国的运动员不完全为了团体世乒赛做准备。
报道猜测称,中国罢赛“团体世乒赛”的另一个原因是认为WTT将给中国乒乓球带来“危机”。“WTT是运动员自行开展的赛事,在世界各地区分散举行。这会从侧面促进各国选手之间的对抗,有助于培养一流选手。”
共同社称,作为世界乒乓球界最强的国家中国一直以本国的比赛形式为主。中国在体制内培养的“国家队”垄断了世界大赛的制高点。WTT的壮大将给中国乒乓球带来“危机”,因此中国拒绝参加团体世乒赛,可能是为了打乱世界乒乓球的“游戏规则”。报道最后分析称,中国今后将在WTT中强调运动员的“自主性”,同时为了提高国际乒联的自主性,将会从支持WTT转向国际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