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孩子最后怎么了?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已开始关注人生、思辨宇宙,并已具有高深莫测与博大精深的精神思维,并且达到了哲学上的高度认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宇宙观与世界观。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宏阔瑰丽,常借用神话、寓言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世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的贡献极为深广,对当今社会同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庄子笔下的“游”,是人生境界的写照。“逍遥游”是一种与道俱化的思想境界,与现实对立;“游世”是庄子对社会态度的概括。是处于现实社会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方法;庄子的“心游”即“游心”是庄子的待物而游的态度,“游”是在“外天下”,“外物”,“外生”的“三外”之后的行为,即精神自由的体现。
庄子一生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和“机心”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坏。他所描绘的至人、真人、圣人的人格模型,皆以不损、不残、不忮、不害、不诞为前提而游于世俗。至人的表现是“德充”“道尊”“无己”“无名”“无功”。庄子的人格理想是其社会理想的核心和灵魂所在,而社会理想的突出表现就是“至德之世”的社会构想。在这种理想社会中,君臣和同,宠辱无猜,人己亲和,物我融通,无名无功,无为而治,返朴还淳,自然无为,无思无虑,各适其性,各遂其欲,无乐、无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