杝五行属什么?
“栘”字五行到底属木还是属火?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好久,查阅了很多资料,仍无果。今天终于看到关于这个字的释义有明确注明的(网上大部分解释都只说偏旁,没有说到五行),大喜!特将这个出处贴出来与大家分享,亦希望能帮助更多人解决这个困惑: “栘”字的繁体字(也就是现在使用的汉字)出自《康熙字典》[4]第1258页:“栘,木名。【本草纲目】作『楊』。俗作『栘』。”又查《本草纲目 · 杨柳》:“杨,古之杨柳也……今之杨柳,则古之楡杨树也。”“楡杨树”即《说文·木部》所谓的“楊,楡葉楊也。一曰烏榆。”据此,“栘”的五行当以木论。 但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康熙字典》等工具书所标的“木”并非“五行”中“木”的意思;二是这里的“木”其实是指“树木”或“木材”,而非植物学的“乔木”“灌木”。
为了阐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对于“五行”的解释和流传至今的误区——在古代中国,人们所说的“五行”并不是我们今天科学意义上说的“元素”或者“矿物质”。在现代化学出现并发展之前,人们的思想中并没有原子、分子概念,因此“行(xing)”不能理解为“元素”或“矿物质”——“金木水火土”只是五种物质存在的形式,或者说形态。这是古人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对客观世界的抽象。
比如水成雨滴,火为星汉,金为山石,土为高原,木为森林等等。这实际上是将世界拟人化,并用简单的文字来表达这种“人化”的认知。在这里,天地之间只有阴阳两类属性,而每一类中又有阴阳两个维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这阴阳五行的组合。于是就有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木水火土间的关系是如此。 还有“四季五行”: 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中医用五行生克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当然,这里讲的五行仅仅是一种哲学认识,与今天的化学完全无关。
但是,近代受西方科学影响,人们对“五行”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不少人把“五行”等同于“元素”或者“矿物质”,于是产生了“火克金”而不是“金克火”,或者是“水土克火”的错误观点。这种误区的形成是因为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去理解了古代的哲学理念。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单指五种物质,而是指五类物质。
它们分别是: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观念,它在中医学里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中医学理论基础之一—阴阳五行学说。它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各个组成部分,并且在中医诊断、中药学、针灸学和方剂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