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古代怎么说?
一个月是三十天还是二十九天,要看年份和月份。 在农历中,有一个“置闰”的方法。当年底十二月时,如果该年出现了29天,那么这一年就没有闰月;如果该年的年末有30天或31天,那么就增加一个闰月。 “置闰”的目的是使农历的岁首正月位于春季(阳历一月)。因为农历是阴阳历,一年既要有日照长短变化、又要有二十四节气变换,又要安排闰月调整季节,非常复杂。但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就是农历比公历“失掉”了约十二天的日子。而农历一年的时间实际上比公历一年多了将近十天。
为了调整这种偏差,人们采用“加一元,减一旬”的办法(也就是在农历中每过两年多增加一个闰月,或者每过三年减少一个月)来保持农历和公历中月份数的对应关系。所以有些年份会出现这种情况:上半年农历大月特别多,下半年却只有两个农历闰月的情况。这样,虽然农历全年实际天数比公历多出十几天,但分算到每个月份时,反而每月少了两天。 比如1984年,农历全年共有354天,而公历全年只有365天,相差整整十天。公历四月时有“五一”劳动节、五月时有“芒种”及“小满”节点,而在农历中这些节气都没有出现,显然,四月份和五月份被农历多占了。于是农历二月加了闰日,三月减了一旬,以补二月之不足,同时保证了农历全年还有六个农历大月。
需要说明的是,在阴历里,大小月和闰月的存在并没有规律,这是由二十四节气决定的。 而现在的农历除了闰月外,还在每一月内增加了“中气”,以便更好地配合阳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