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的原因?
1、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同化能力,这种同化不仅体现在民族层面(如匈奴、鲜卑、羯等北方游牧民族),也体现在文化层面(如高句丽、吐蕃、渤海国等东亚诸国);
2、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统一了意识形态,奠定了中华文明正统性的基石;
3、汉王朝对匈奴的单于制和西域都护制的建立,第一次将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到西北;
4、汉朝设立乌桓校尉管辖东北的乌桓鲜卑各部落,又设立西域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在汉武帝时期甚至曾设立酒泉郡管理河西走廊的诸国,使得中华文明的版图和影响力首次突破河湟谷地与秦岭-淮河一线,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以后,不管是外敌入侵还是内部动乱,无论中原王朝如何衰败,有一块西北和东北的领土是绝对稳定的,因为这些地区有着强大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从匈奴到鲜卑到柔然到突厥再到蒙古,这些游牧民族的兴起虽然改变了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但是却无法改变这些地方属于中华版图的事实;
5、唐玄宗时设立北庭都护府统一管理天山以北的突骑施汗国和高昌回鹘,又设安西都护府统辖西域十六国,并将安西都护府作为出兵西域的基地,开启了唐人西征的先河;
6、宋朝与辽国以黄河为界互不侵犯,但宋真宗时却利用联合西夏击退辽军的机会将军事重心移至燕云十六州,此后宋金两国又以淮水-大散关为界相互对峙,宋徽宗甚至还通过海路向辽东半岛和高丽发动过远征,只不过这两次远征都以失败告终;
7、元朝建立后虽然横扫欧亚,但却因为中原地区的政权更替导致其无法有效控制汉地十八省,只能将其控制力延伸到长城沿线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
8、明朝再次将汉地十八省统合一起,并在北部和西部边境设置了宣府镇、大同镇、西安镇、兰州府等地府,又建关隘要塞,修筑城墙,囤积粮草,以备抵御蒙元残部以及西北鞑靼的袭扰。
其实这些年来中国品牌汽车一直在朝着“去中国化”前进着,因为在国内汽车市场发展初期,人们普遍对于合资车持有更高的认可度,觉得合资车的技术更加的先进,质量更有保障。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国产车无论是在造车技术还是造车工艺方面都不如合资品牌,因此一些国产车品牌在造车时就会采用一些类似于同质化的手段来提升新车的竞争力,比如使用一些相近的造型,或者接近的命名来突出品牌效应。还有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手法就是“去中国化”,将品牌名以及车名进行更名以及调整,这样也能让汽车消费者暂时忘记该车国产的身份,在这种手段的影响之下会认为新车是一个全新的品牌。
“去中国化”不仅仅应用在品牌命名上,在汽车设计方面,“去中国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拿早年间的吉利汽车举例,我们可以看到吉利汽车的车头设计风格非常的接近瑞虎,整车的风格也是非常接近于宝来等,可见吉利在早期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外观设计上也是效仿了竞争对手们的风格以及造型,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更轻松的迎合更多汽车消费者对于汽车审美的取向。此外,“去中国化”的思路应用到设计上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汽车前脸部分使用大面积的镀铬,这种设计手法对于合资品牌来说使用面积是受到限制的,但是在国产车上面大面积镀铬使用的效果十分明显,而且也能突出该车的档次感,让整台国产车看起来更有质感。这种设计上的手法在现在仍然存在,像一些入门级国产车依旧会使用超大面积的镀铬装饰来提升整车的观感,这也是一种变相提升档次的表现手法。
当然,对于现在的中国品牌汽车来说,“去中国化”的思想已经逐渐的消散了,在汽车市场经历多年的洗礼以及发展之后,现在的国产车在设计以及造车工艺方面已经完全向合资品牌看齐,甚至很多国产车已经完全超越了同级的合资车。在这样的环境下,汽车品牌对于“去中国化”已经失去了兴趣,转而向更加突出品牌个性的道路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很多国产车都开始使用家族式设计风格,像长安汽车的“星辰哲学”、吉利汽车的“能量律动”以及红旗汽车的“高山飞瀑”造型等等,这些国产车企都已经形成了拥有自己品牌独有的家族设计理念,并且在汽车整体造型设计上也有了更高端、更前卫的理解,因此整体的设计风格也都变得更加的具有个性,已经完全与合资品牌有明显的区别开来。
“去中国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不可否认在“去中国化”思想的影响下,国产车可以暂时获得一个“镀金”的外壳,以此来获得汽车消费者更加高的认可度,这样的做法是能够让汽车品牌获取更多的汽车消费者青睐。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的“镀金”外壳永远也不会成为“真正的金子”,当汽车品牌逐渐的成长起来的时候,这些“镀金”外壳会成为限制品牌提升竞争力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