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鞋什么生肖?
“鞋”与“邪”音同,古人认为鞋有一种“邪”气,鞋被排斥在祭祀仪式之外;而猪作为祭品被列在其中(《周礼》“祀先王先公用少牢致奠”),可见鞋的重要性。 《论语·宪问》中子贡对孔子赞美之词中有“贱而无损焉”一句,意指虽然出身卑微但并不影响孔子的形象,这句话后来成为古代社会中下层人物自我安慰、自我激励的口头禅。
到了汉代,人们习惯用鞋子代指人的身份,用“践履”指代为官做官。比如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 “脚无皮足”,东汉王充《论衡》中也有 “世轻踩步,谓之为贱”,都暗含了“贱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身份卑贱”是一个意思。
魏晋南北朝以后,“贱”字的使用更加广泛,并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下贱”“卑贱”“出身微贱”“有辱门楣”……而“鞋”(或“鞵”)除了指鞋本身外,还用来表示鞋子上的刺绣、装饰等。 宋元时期,由于棉布普及,民间穿用布鞋者众多,“鞋”的概念开始泛化,除了指传统的草鞋、皮靴外,还包括了后来的塑料凉鞋,乃至后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运动鞋——只要不是袜子,都称为“鞋”。
至于袜子,在古代却是属于“亵衣”之类,不太入流。南宋人笔记中提到一种奇特的风俗,北方的某些地区,“以九月九日妇女结彩缕,作饼饵,投水源水中食之。曰‘辟邪’”。这里的“水”应该指的是井水或者泉水。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提到了另一种奇怪的“辟邪”方法,云南有些地方的人用丝线和肥皂制作成类似袜子的物品,在农历六月六这一天浸入水中,让女孩们洗浴用。 总之,“鞋”的范畴一直在不断扩大,到今天已经没有什么禁忌的了。不过,在正式的书面语中“鞋”仍然是被避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