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挂在墙上?
龙 龙的寓意很好,是中国传统的祥瑞吉祥物之一。 有说法,“大画龙”或者“大画青龙”中的“龙”指的是古代祭祀用的那条“应龙”,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真龙——古代帝王也不可能在宫中养一条真龙。 “应龙”是什么? 应龙全名是应时之龙或应期之龙,是龙族中的皇族,是代表吉祥的图腾。 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的形象其实早就定型了,这种定型的源头就是应龙。 《韩非子·十过》中说, “黄帝得贤,以龙为师;舜得贤,以龙为友……”这应该是有文献记载的龙形象最早的形态。 到汉代,刘向在《战国策》中写到, “此所谓龙者也。”
后来,人们对于龙的印象基本上沿袭着这样的一个路线发展下去:汉武帝命人制作了一头用黄金打造的巨龙,放在甘泉宫殿之中。 这头金龙可以说是后来皇帝们“以龙自居”的源头所在。 汉文帝的陵园里有一件著名的文物叫“鎏金铜龙”,这件文物的身上布满了鳞片一般的纹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的形象开始与神话故事结合起来。
南朝梁武帝的时候有个叫陶弘景的人编撰了一部书叫做《周礼义疏》,这部书里面出现了这样一句关于龙的描述: “(龙)身披五色,首戴华盖,黑斑纹是它的皮饰,利爪是它的足部。” 在这里,龙已经和传说中的神兽一样了! 而唐太宗李世民则进一步把龙和自己牵系起来。
他命人绘制了自己乘龙的画像,还把这句话写进自己的诗集,作为自己“龙御”的象征。 他写的这句诗后来更是被刻成碑文,立于长安城北面十六公里的玉泉山上,这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游泰山诗》。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玄圃仙洲阆苑家,天池玉兔种桑麻。芙蓉影破归兰渚,翡翠屏裁出桂花。夜殿露香闻笛管,晨趋日驭捧銮车。由来天子有真主,何虑人间草木邪。”
而这条“龙”,就挂在我的书房!
生肖文化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相当的丰厚,在应用的实践性上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以及极高的经济开发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体现得越来越充分。所以从应用学的角度来说生肖文化大有可为。
目前,生肖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已从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衍化、渗透。不但在民间普遍传承,而且也逐步走进官场,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大的方面讲,十二生肖已进入社会文化的整体结构中,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资源和文化素材,成为现代生活和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个人心理的角度讲,十二生肖对每个人的个性形成及其心理发展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我们每个人从降生人世那一刻起,就和伴随自己终生的生肖属相有着不解之缘,在每个人心目当中都根深蒂固地保存着一个属相情结。有人属鸡喜欢买鸡、养鸡,有人属兔喜欢养兔、买兔毛制品,有人属猪不在乎有人讥讽。有人属猴,不喜欢有人打趣。有人属马,骑马时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有人属蛇,看到蛇有一种本能的恐慌和惧怕。不管人们是喜还是忧,爱还是憎,这种生肖的烙印一旦形成,就无法改变,也无法抹掉。这种由生肖属相带来的个性情结直接影响这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及其个人文化氛围的形成。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几乎时时与十二生肖相接触,处处与十二生肖相碰见,十二生肖所蕴含的精神魅力,已渗入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以十二生肖为表现内容的产品几乎涉及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例如,服装上有十二生肖图案,餐桌上摆放着十二生肖的面点、食品和餐具,居室里陈放着十二生肖装饰品和年画,人们的饰品更是离不开十二生肖的生肖金、银、铜、玉器以及发卡、项链等。此外,以十二生肖为主要素材创作的电影、电视剧、儿童剧、动画片、喜剧小品等,更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
在现代社会中,十二生肖已突破了民族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沟通的文化之桥。例如,在海外,华人所到之处,几乎皆建立有狮子庙或关帝庙,以求保佑风调雨顺、万事如意、财源茂盛等。此外,一些华人较聚居的城市,皆习惯地把农历五月五日定为“龙舟节”,把农历正月定为“中国农历新年”,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和大型的“舞龙”等活动;许多华人家庭或华人商店的门上,都悬挂“雄狮”或“麒麟”等,作为“镇宅”和“招财”的象征。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十二生肖文化在华人聚集地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氛围,也影响到了所在国的其他民族,使十二生肖超越了民族界限,成为华人和其他民族融合的一种媒介物。十二生肖文化已突破了民族局限,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的粘合剂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