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追捕结局如何?
自打《追捕》于2000年9月公映以来,外界对它争议不断,褒贬不一。上映两周,《追捕》的票房在下滑。从最初的上座率90%多到80%多,再到现在70%左右,下跌势头很明显。
从艺术上讲,《追捕》对杜琪峰一向擅长的类型片作了新的实验和尝试,当然也遭到了不少的批评。但无论怎么评价这部片子,它产生的最大轰动还应该属社会效果方面。《追捕》片尾,一位老者将“独臂刀”断臂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使其决心报效国家。这个结局是杜琪峰特意加上的,据他自己说,是为该片“划上一种精神归宿”。
然而,这种“精神归宿”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却非常大。片中没有明确表达该做什么,只是在老者的讲述中对年轻人进行引导,是否合乎规定,是不是在散布封建迷信,效果如何,在社会上是褒是贬,莫衷一是。
而更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在《追捕》中加上这个老者独白的结果,弄得整个影片精神分裂。因为前面半部《追捕》的内容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大片完全不合。
《追捕》之前的警察片或警察系列的香港电影,大多是表现硬派警察作风、正义警察与犯罪集团作斗争等内容。而电影《追捕》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普通认识,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情感麻木、意志消沉的警察形象:
高冷为了他妻子被杀一案,从一个正直、热情的优秀警察变成了一个冷漠、沮丧、意志消沉的阴郁之人;当他终于找到了杀害妻子的罪证——开出租车杀人越货的犯罪集团后,却因失手被擒,在狱中受苦数年后侥幸逃脱,流落到了香港;当他被码头上的绑票集团绑票后,非但没有获得被绑票者的同情的眼泪,反而遭到了绑架者的嘲笑;在被黑社会追杀的过程中,他竟然怀疑朋友出卖了自己,以致朋友惨死;当他好不容易击退了追杀后,却又被绑架者以朋友的生命胁迫他继续调查罪行……一个传统的英雄人物被彻底颠覆了。
从表面上看,主角冷酷的性格似乎是由他悲苦的遭遇造成的。但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性格转变的背后是一种更加阴冷的算计:无论是追踪开出租车行劫集团的线索,还是追踪杀害他妻子的证据,他的目的并不在于惩罚犯罪,而在于获得利益(金钱和声望)。这种利益动机通过该片中另一个隐形主角———检察官罗碧娟———的表现能够得到印证:为了打击黑社会,罗碧娟不顾黑道势力的威胁阻力,穷追不舍,结果,丈夫被打死,自己亦遭暴徒轮奸,身心受到极度伤害。
罗碧娟是影片中一个隐藏得很深的主线人物,她的丈夫就是被黑帮谋杀的出租车集团老板。在港岛警署办公室里,她听到丈夫死讯时,情绪并不激动,当警察问她有何线索时,她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没有。”当刑警队长冷笑说她丈夫是嫖妓时,她愤然而去。
这一段情节的含义似乎很隐晦。罗碧娟听到丈夫死讯后无动于衷,是由于她早就知道丈夫之死是必然的;罗碧娟知道是谁杀死了她的丈夫,所以她说没有线索;从冷笑的言谈中,罗碧娟已经知道了丈夫嫖妓之事,所以她很平静。
那么,《追捕》到底要表达什么呢?以犯罪为线索,揭示警察和检察官内部腐败;以爱情为线索,塑造一个冷酷的侦探+检察官形象;以道德沦丧为线索,影射整个社会法律丧失功效、无所作为的景象。然而,这些似乎都对《追捕》下了各种定义,却并没有表达清楚它的真实意义。
像《黑雨》(演员和情节都相似)因为表现性的成分太少,最后得不到道德评价一样,《追捕》也只能是让人感受到道德沦丧和对现行法律的怀疑。正如片中那首歌所唱的:
人间有烦恼,有黑暗,有污秽,有血雨腥风,有犯罪。
冷风冷冷吹,冷眼看人间,但求问心无愧,有债要还,
时间会证明是对是错,善善恶恶,谁能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