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筋怎么样?
中国钢铁行业已经由“产能过剩”进入到“有效供给”的阶段,这个转变非常关键! 随着2016年4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条例(征求意见稿)》,随后工信部发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我国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终于迈出了重要一步。 经过此次结构性调整的钢企,在原料采购、产品销售方面都将变得更加容易;而没有经历此次结构性调整的钢企,未来的市场空间则将被极大挤压。
具体来看,《产业政策》提出了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低碳发展和淘汰落后产能三大任务。其中,“淘汰落后产能”和“优化产业布局”都与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有关。 根据《产业政策》要求,未来国内将形成京津冀地区钢材产能8亿吨左右(占全国比重约32%),东北地区钢材产能2.9亿吨(占全国比重约12%),华东地区钢材产能4.1亿吨(占全国比重约17%),中南地区钢材产能5.2亿吨(占全国比重约21%),西南地区钢材产能1.4亿吨(占全国比重约5%),西北地区钢材产能0.6亿吨(占全国比重约2%)的产能格局。
除了区域布局之外,《产业政策》还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发展高质量钢铁材料,即优质板材、优质棒线材等,同时严格限制烧结机、电炉炼钢等产能。 《产业政策》还要求到2025年,钢铁行业全面实现超低排放,一些先进企业率先实现碳中和。在未来几年,环保投入将成为钢企的成本“硬约束”。那些不具备节能减排潜力或能力的企业将面临淘汰。
由于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基础建设阶段,钢产量大,导致出口的钢材数量比较少。我国钢产量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筑用钢,其中产量最大的就是钢筋,因此,从建筑用钢方面来说,我们在国外的竞争中不占优势。
实际上,我国的螺纹钢筋在部分性能指标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某些发达国家的要求,但总的来看,我国钢产品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建筑钢材方面尤其明显。与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的螺纹钢筋在加工性能、耐腐蚀性能尚存在着不少差距。举例而言,同样规格型号的钢筋,外国钢筋在弯曲20次后表面仍然光滑,而国产钢筋弯曲6-7次后即开裂。
近年来,为提高我国建筑用钢的整体质量状况,促进建筑行业应用优质钢筋,节约钢铁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增强我国建筑用钢的市场竞争能力,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原质检总局和财政部等四部门启动了“国家钢筋以大代小,以优代普工程”。建设部先后出台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一系列强制性规范、标准和规程,逐步禁止使用小规格、低强度普通钢筋,推广使用大规格、高强螺纹钢筋。2006年《钢筋混凝土用成型钢筋技术规程》颁布实施,从产品标准和技术角度推动了建筑施工企业使用直条成型和定尺钢筋,加快了推广应用高强钢筋的进程。2009年12月,建设部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建筑工程使用螺纹钢筋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加快推广钢筋加工集约化、产业化的重要性和推广思路、工作目标。
下一步,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继续推动高强钢筋使用的同时,大力实施钢筋加工产业化,规范建筑钢筋加工企业行为,促进建筑钢筋加工产业的科学发展,从而推动国产高强钢筋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