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上升原因分析?
1.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彻底 利率市场化,简单说就是指利率的制定和调整不再由央行统管,而是由市场决定。从2016年开始,我国已经允许金融机构贷款报价利率(LPR),但央妈依然保留基准利率这一工具。LPR是市场利率,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贷款利率上浮下调的空间,而现在这个空间被央妈收紧了。
2月17日,央行开展2000亿元MLF操作,中标利率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同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20个基点,这是春节后的第三次降准。4月20日,央行再次“降息”,1年期MLF利率从3.15%下调至3.05%,这也是今年第二次下调MLF利率。 两次“降息”合计下调0.5个百分点。
2月,受疫情冲击企业融资需求减弱的影响,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5.08%,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3月份,一般贷款平均利率继续下降0.16个百分点到4.92%。4月份,一般贷款平均利率则回升0.05个百分点到4.97%。可见在流动性投放之下,利率确实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下降。但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渐完成,资金的需求逐步回暖,加之全球通胀的可能,政策利率调整的空间其实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大。
2.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从国内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还远未消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下滑6.8%。分季度看,我国经济增长由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1%,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L形”走势。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GDP数据逐季回升,但是各季度GDP增速均未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同时,工业、消费、投资等指标也未能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目前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同时,也面临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 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增大,外需不足。国际贸易争端不断,美国加税预期增强,非美国家去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海外疫情蔓延导致出口订单回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优势不再。
国内来看,消费和投资修复缓慢,有效需求偏弱。居民收入增幅落后于GDP增幅,消费整体表现低迷。当前消费回补仍受到疫情影响,消费复苏势头放缓。与此同时,尽管制造业投资回升,但是基建投资力度仍显不足,总体来看,投资的恢复情况好于消费。
3.通货膨胀压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受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2020年通货膨胀率将超过2%,2021年将进一步上升至3.6%。
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形势报告》显示,随着疫情在全球快速扩散,境外需求下降对中国外贸行业带来明显拖累,中国面临着输入性通胀的风险。 国内方面,由于疫情期间供需两端都出现了下滑,物价水平处于通缩状态。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供需关系逐渐恢复,国内物价开始上涨。其中,消费品价格涨幅明显大于生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