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蒡籽的功效是什么?
斗苞花(学名:Artemisia selengensis)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0-350厘米,根粗壮,常呈块状或根颈部膨大。茎丛生,直立或上部斜升,有纵棱,幼时有丝状毛或无毛。斗苞花多生长于海拔250-1500米的田边、路边、河岸、山坡、草原及林缘。特产于中国。
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蒙古也有分布。全草可作药用,茎叶清香,可作泡菜、调味品;又为优良饲料,亦可做绿肥;全草含芳香油,可入药。
斗苞花幼苗三片真叶展开时,出现分枝,幼茎开始伸长,生长速度慢,根系尚不发达;7月上旬至8月,茎叶生长迅速,出现花蕾,根系发育好,耐旱能力增强;8月中旬至9月上旬,茎叶生长缓慢,产量不高,开花结实。根不断扩展增粗,并形成根芽。9月中、下旬,种子陆续成熟,地上部分枯萎。
斗苞花喜光、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上生长较好,重粘土、盐碱化土壤不宜种植。适宜生长温度20-30℃。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耐寒、耐旱性和耐盐碱能力强。
斗苞花主要用根茎和种子繁殖,根茎繁殖多采用穴栽,按行距1.0-1.5米,开深10~20厘米的沟,施入50~100千克有机肥,将根茎平放在沟内,上面覆土。如进行种子繁殖,可春、夏、秋季播种,春、夏播在4月中、下旬-6月上旬,条播或撒播,覆薄土,20天左右即可出齐苗。秋播在封冻前进行,次春出苗。生长期管理春、夏播苗成活后,浇一次透水,并注意中耕除草1-2次。封冻前浇一次封冻水,并培土防寒。早春返青前将枯死老茎去掉。每年5月中旬-9月,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次,秋播返青后,结合中耕追肥1次。生长后期视情况可灌水2-3次。